中国科技新闻网3月28日讯(王琳)“购物的核心是优质的商品,用质量赢得消费者,回购率和口碑才是最重要的。”叮咚买菜(NYSE: DDL)今年2月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做了上述表述。然而,仅一个月之后,其便因食品安全问题被送上热搜。

作为生鲜电商的代表选手,叮咚买菜的市场表现一直以来备受关注,而此次问题事件的发生,不仅反映出其内部管理的缺失,更透露着其为尽早盈利而承受的压力。

与此同时,自2021年11月份以来,叮咚买菜股价一直跌跌不休,即使在2021年第四季度亏损收窄的情况下,也未能重振市场信心,市值较刚上市时已缩水超过80%。

在生鲜电商红利渐退的当下,尚未盈利的叮咚买菜,下一步将走向何处?

为控制损耗率而违规操作

近日,新京报报道指出,叮咚买菜北京地区一前置仓内存在用死鱼冒充活鱼、擅自更换标签重新包装、日常消毒流于形式等问题。随后,叮咚买菜发布致歉声明,并承认报道中披露问题属实。

在事件相关报道中,站点人员表示,一天中死掉的鱼应在销毁处理后及时报损,但如果全部报损,店内损耗率会变高,继而影响员工工资。因此为控制损耗率,惯用方法是将死鱼代替活鱼售卖。也有人员透露,公司要求的损耗率,在正常情况下几乎不可能完成,基层就只能想办法违规操作。

对此,叮咚买菜在致歉声明中表示,会深入反思对前置仓的考核机制是否有不人性化之处。

梳理叮咚买菜发展脉络不难发现,之所以如此严苛的控制损耗率,或许与其至今尚未盈利有关。2019年至2021年,叮咚买菜净亏损额分别为18.73亿元、31.77亿元和64.29亿元,三年累计超过114亿元。

此外,在现金储备方面,截止2021年年底,其现金、现金等价物和短期投资总额为52.3亿元,若亏损持续加大,现金流压力不容小觑。因此,也不难理解为何叮咚买菜要严控仓店损耗率,将日子过得如此“紧巴”。

事实上,叮咚买菜自成立之初,便因前置仓模式的盈利问题被市场持续质疑。这种模式是将商品仓储地设置在靠近居民区的位置,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,被认为解决了生鲜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难题。

然而,这种模式存在较高的履约成本和货损率,其中履约成本包括仓储租金、人员薪资,以及商品从中心仓转向前置仓的运输费用等方面的开支,属于重资产模式。而且随着规模化的扩张,相关费用也会水涨船高。

所以如何降本增效,一直以来都是叮咚买菜的重要课题。

从规模优先到效率优先

2021年8月,一向大举扩张的叮咚买菜,将发展战略由“规模优先,兼顾效率”调整为“效率优先,兼顾规模”。同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,叮咚买菜前置仓增加数量分别为239个和25个,增幅大大缩减。

在扩张速度大幅放缓的基础上,叮咚买菜各项开支都有了明显改善。2021年第三、第四季度,其营销费用分别为4.28亿元和3.58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206.81%和38.60%;履约成本分别为23.09亿元和17.86亿元,分别同比增长120.75%和47.24%。

不仅如此,叮咚买菜还在提高供应链效率上频频发力,推进“产地直采”,不仅与源头的农户、养殖户合作,而且还开设了种植基地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,叮咚买菜已拥有350个生鲜直供基地,产地直供供应商超600家,生鲜直采比例超80%。

“产地直采”一方面压低了采购价格,另一方面大大减少了生鲜层层采购环节中的损耗。根据财报数据显示,2021年第三、第四季度,叮咚买菜商品销售成本分别为50.61亿元和39.65亿元,费用大幅压缩。

而在“效率优先”战略下,叮咚买菜终于止住了亏损的进一步扩大,其创始人兼CEO梁昌霖称,2021年第四季度为“我们自成立以来最好的一个季度”。根据财报数据显示,该季度叮咚买菜营业收入为54.84亿元,同比增长72.03%;净亏损为10.96亿元,同比收窄11.98%。

然而利弊相依,由于扩张速度下降,叮咚买菜2021年第四季度营收规模相比前一季度收窄7.05亿元,首次出现环比下滑。对于叮咚买菜来说,降本增效的同时,或许也急需找到第二增长曲线。

预制菜是下一座城池?

受疫情影响以及冷链技术的进步,预制菜成了近一段时间大火的概念。2022年新年伊始,就有多家涉及预制菜概念股的公司股价频现涨停。同时,根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,2020年我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为2527.0亿元,2017年至2020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8.8%,预计2022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达到4151.5亿元,同比增长32.4%。

乘着疫情期间预制菜的东风,叮咚买菜也提出差异化战略,在2020年6月启动相关业务,先后推出叮咚王牌菜、叮咚大满冠、拳击虾、蔡长青、叮咚好食光等多个自有品牌,并同时坐拥10个食品研发加工工厂。

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叮咚买菜虎年年货节预制菜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0%。同时,毛利率也由2021年第三季度的18.23%提升至第四季度的27.70%。叮咚买菜曾表示,预制菜自有品牌商品可以提高用户粘性,同时也提高了毛利率和客单价。

然而,火热的赛道,从来不缺竞争对手。根据公开资料显示,目前我国有超过6.8万家预制菜相关企业,2020年至2021年,共发生23起融资。同时除了叮咚买菜、每日优鲜、盒马等生鲜电商以外,海底捞、西贝、太二酸菜鱼等众多餐饮企业也在布局C端预制菜,并收效可观。

与生鲜电商相比,海底捞、西贝、太二酸菜鱼等餐饮企业,不仅有较为明显的口味特点,而且也有长期的餐饮用户积累。同时,这些企业的预制菜商品在各大电商平台都有售卖,随着物流体系地不断完善,能够覆盖的区域日益广泛。

反观叮咚买菜的预制菜业务,不仅在餐饮口味、用户忠诚度方面优势难显,而且销售渠道局限,除了自家平台以外,目前仅入驻饿了么外卖,均需在前置仓可达范围内配送。与此同时,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,也在不断消耗着消费者的品牌信任。

目前我国预制菜渗透率并不高,在家庭端渗透仅为0.19%,而日本为3.69%。叮咚买菜如何在市场空间的不断挖掘中,构筑品牌护城河,保持业绩持续增长,还有待时间考量。

针对预制菜业务以及食品安全相关问题,中国科技新闻网向叮咚买菜发去沟通函并致电,但截至发稿前,未收到回复。